国足选帅标准二十年未变?马德兴剖析深层决策机制问题

  • 时间:2025年07月24日 09:14|
  • 来源:24直播网

  中超联赛激战正酣之际,《体坛周报》资深记者马德兴对中国男足国家队选帅机制的沉疴进行了深度剖析。文章回溯历史脉络,指出自2002年韩日世界杯后建立的选帅模板至今仍在沿用,但根本性的决策机制问题始终未能解决。

  回溯本世纪初那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选帅工程,当时足协在总局指导下制定了包含八项指标的选拔体系。这份被称为"初代标准"的规范,从执教能力(要求具备国家队带队经验)到人格特质(强调合作精神),从战术素养(重视理论水平)到经济因素(考虑薪酬合理性),构建了看似完善的人才评估框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要求与日本足协同期选拔特鲁西埃继任者时提出的条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然而这批诞生于"大反思"运动中的标准,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致命缺陷。二十年间,从法国人佩兰在2015年亚洲杯缔造的三连胜奇迹,到里皮二进宫的黯然退场,国足先后经历了九位不同战术风格的执教者。令人诧异的是,每位继任者都带着截然不同的战术手册——从全攻全守到防反体系,从中场菱形站位到三中卫配置,战术理念的更迭频率堪比时装周潮流变化。

  更值得玩味的是选帅过程中的决策机制。知情人士透露,专业技术委员会精心筛选的候选人名单,往往在最终决策环节被行政力量推翻。典型案例发生在卡塔尔世预赛期间,当国足在12强赛折戟后,随队官员直到航班降落才得知主帅更迭的消息。这种"专业评估让位于行政决策"的模式,直接导致诸多资深教练拒绝参与后续选聘工作。

  横向对比邻国经验或许能提供镜鉴。韩国足协设立的"人力资源强化委员会"由前德国技术总监穆勒领衔,日本则实行技术委员会责任制——主教练与技术主管同进同退的问责机制。这些专业化的运作模式,与中国足协频繁变更的行政化决策形成鲜明对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因克林斯曼执教失败而离开韩国的穆勒,如今正以女足技术总监身份在中国足协开启新篇章。

  此次选帅工作引入外籍技术总监主导的新模式,被视为打破传统决策窠臼的尝试。但正如业内人士所言,真正的挑战不在于制定多少条选拔标准,而在于能否建立专业主导、权责分明的长效决策机制。当各级国字号队伍持续陷入战术混乱的泥潭,这套沿用了二十年的选帅模板是否到了需要彻底重构的时刻?答案或许就藏在足协改革的具体实践中。

上一篇:全球足坛锋线标王榜:姆巴佩领衔 三名新援并列第五

下一篇:返回列表